设为首页 | 整理收藏 |
当前位置:
首页 - 源流考究 - 正文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敏承公身世问题初探

------与敏承公各地的后裔商榷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3-09-08 | 栏目:源流考究 |
内容导读:关于化孙公始祖第六世祖敏承公的身世问题,各地族谱记载众说纷纭,各写各的,各认各的,有的干脆注明“随众”或者“从众”,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综合各地的族谱资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版本的说法。就此,我抛砖引玉,敬请有研究兴趣的宗亲或者专家学者指教、斧正。

 

一、族谱各个版本的记载。

第一种版本:一世祖化孙公;二世祖祥云公;三世祖腾辉公(腾辉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四世祖昭上公(昭上公生:昊渐、昊长、昊民、昊清、昊国);五世祖昊渐公,字治悠(不少地方写成“沼悠),号千二郎(也有记载千一郎),生于1287年,享年86岁,葬于深塘堡,此地失落,后招魂安葬于金砂高峰寨头丙山壬向,雄牛脱栀形,于乾隆十年乙丑岁,有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孙合修公墓,妣钟、赖(也还有记载陈)氏,迁移定塔居住,生5子:斐承(万一郎)、文承(万二郎)、誉承(万三郎)、焕承(万四郎)、敏承(万五郎);六世祖敏承公,字良辅,号万五郎,河南开封太守,迁移汀州府西门(也有记载迁定塔),生于元朝至治辛酉岁(1341年),享年74岁,葬于金山河畔,妣石氏;生7子:先传、先伊、先伦、先仪、先俸、先任、先伟。

 

第二种版本:一世祖化孙公;二世祖祥云公;三世祖腾辉公(腾辉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四世祖晶上公(晶上公生:昊宝、昊实、昊彩、昊鸣、昊润、昊玉);五世祖昊实公,字治珠(不少地方写成“治球”或者“沼球”),号千三郎,生于1309年,享年84岁,葬于金砂深塘堡,乾隆间改葬金砂高峰寨(腾辉公墓下),妣钟、赖氏,居住金砂,生6子:斐承(万一郎)、文承(万二郎)、誉承(万三郎)、焕承(万四郎)、敏承(五八郎)、五九郎;六世祖敏承公,字良辅,谥五八郎,河南开封太守,生于元朝至治辛酉岁(1321年),享年84岁,居金砂,葬于金砂樟塔,妣童、吴、梁氏,生7个儿子(同上,但是,排列顺序不同。也有的地方记载生81215个儿子)

 

二、理清主题线索,假设疑问,否定不是。

1、根据这两个版本的记载说法,主题线索化简为简单、明晰的称呼关系如下:

 

三世祖(主)         腾辉公

 

儿子        昭上公              晶上公

 

孙子        昊渐公              昊实公

 

曾孙子      敏承公              敏承公

 

 2,、假设疑问,否定不是。撇开与主题线索不相关因素,剩下的问题,无非就是在:昊渐与昊实之间、敏承与敏承之间、昊渐和昊实与敏承之间。

A、昊渐与昊实之间是否同一个人?

 

记载的墓地地方相同,比如:都是原来安葬在深塘,乾隆年间迁移安葬在金砂高峰寨,而且两个婆太的姓氏也一样,都是钟、赖氏。会不会昊渐和昊实是同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有两个名字?这些都可以否定。因为,昊渐和昊实是清清楚楚同祖父的堂兄弟关系,名、字、号都不一样,完全是各人归各人。哪又会不会是由于某种缘故其某个人早故另外一个人来顶即家而两家人合并成一家人?才出现后裔在族谱记载中有的人记载生父,有的人记载养父的情况?这也可以否定。因为昊渐和昊实都是享寿高龄,是各家归各家。故之,A问题完全可以排除,即不是同一个人。

 

B、敏承与敏承之间是否有两个敏承?

 

昊渐生敏承,昊实也生敏承。由于“号”或者“谥”都不相同,会不会是各生各的,仅仅是不谋而合,所取的名字相同而已,存在着有昊渐生的敏承,又有昊实生的敏承,即有两个敏承?但是,在两个版本记载的敏承,“字”、“任职”、“生子”等等也相同,两个敏承的假设也完全可以否定,答案只能是仅有一个敏承。故之,B问题也是可以排除。

 

C、昊渐和昊实与敏承之间。

 

既然敏承是唯一的,那么,在昊渐与昊实之间,两个人当中只能是一个才是真正的敏承的生父。可是,为什么上祖原来居住地金砂、永定的后裔族谱都是记载“敏承是昊实的儿子”,而从金砂、永定迁移出去的后裔族谱记载“敏承是昊渐的儿子”,这个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这就是真正要破解的迷。

 

三、澄清历史,拨开迷雾。

1、历史进程,行政区域变化,地方名称更改。

 

现在的福建省永定县金砂乡,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之前是属于上杭县兴化乡(之后改乡、团为里,兴化乡改为溪南里)的一个小村庄,明朝成化14年(公元1478年)从上杭县管辖的溪南、太平、金丰、丰田、胜运等519图拆出而置设永定县。所以,“永定县”这个名称,是1478年之后才有的。现在永定县的金砂乡、西溪乡、凤城镇、城郊乡、仙师乡等区域范围都属于原来的溪南里管辖。

 

2、金砂张姓开基始祖。

 

根据金砂老族谱记载:“二世祖祥云公迁居金砂塘梅子窠”,也有记载:“三世祖腾辉公迁居金砂塘梅子窠”,并且在金砂塘梅子窠一直都有上祖居住到九世祖的记载。现在,金砂塘梅子窠居住地的遗址还清晰可见,遗留许多瓦片、瓷器。到底是几世祖迁居金砂塘梅子窠,这个问题争议比较多,我的观点是:三世祖腾辉公迁居金砂塘梅子窠比较确切,二世祖祥云公可能是年老到过金砂塘梅子窠偶尔居住而已。因为,那个时候三世祖腾千公(腾辉公的哥哥)已经迁移来金砂隔壁村庄的深塘堡,三世祖腾千公世系的族谱记载也十分明确。

 

3、六世祖敏承公年代的上杭县溪南里金砂村非常简单。

 

现在的永定县金砂乡,距离永定县城7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7个村委会,人口7000,姓氏20个。通过查阅上杭县志、永定县志有关的地情、人口、姓氏等历史资料,还原六世祖敏承公那个元末明初年代,上杭县溪南里金砂村,距离上杭县城70公里左右的山路,用偏僻、闭塞形容一点不过,再用“一条小溪两边山,几个姓氏人口稀,刀耕火种难累食,人口稍多往外迁”概括更加贴切、具体。金砂现有的20个姓氏中,通过调查落实,除了张、陈两个姓氏外,其他姓氏都是在永定建县时或者以后才迁移来。 根据考证和一代一代的传说,元末明初年代,金砂村比较明确的还有宋、杨姓氏,但是,在1410年左右宋、杨姓氏就消声灭迹了。从人口角度分析:根据资料记载,1987年永定县410836人,其中金砂5722人,约占百分之1.41949年解放时,永定县170160人,其中金砂3000人左右,约占百分之1.71478年设立永定县时的人口,上杭县志记载是2298户,13766人;永定县建县后的第4年即1482年统计,全县2250户,11129人,金砂的户数、人口没有具体的数字。由于当时金砂生存条件差,一般推算,六世祖敏承公年代的金砂村几个姓氏人口估计也就是在三、二百人;从三世祖腾辉公到六世祖敏承公及其子孙,在金砂村才6--7代,还有外迁的,张姓人口估计不上百人。

 

4、敏承公居金砂,后裔一直在金砂繁衍。

 

敏承公居金砂,绝大部分地方的族谱都是这么记载,基本上没有争议。从三世祖腾辉公、四世祖晶上公、五世祖昊实公、六世祖敏承公及其后裔,一直在金砂繁衍至今,从未断续,现在到了“开”字辈的第33代。永定县的张姓宗亲,绝大部分都是敏承公的儿子“先”字辈以后从金砂迁移出去的。

 

上祖(当然包括各个世祖的婆太)及其后裔的墓地,大部分都在金砂区域内或者周边。比如,三世祖腾辉公、四世祖(晶上公)杜婆太、五世昊实公及其婆太(钟婆太墓原来在溪南里庵前,因棉花滩建设水电站而迁移到高峰寨昊实公墓地的右边),六世祖敏承公及其童婆太(梁婆太原来安葬在金砂村,后来被迁移到上杭县的蓝家渡)、七世祖大部分“先”字辈的墓地基本上都是在金砂,而且,集中在方园几公里的范围内,现在仍然清晰,可以查对。二世祖祥云公及其婆太墓地在金砂附近的几公里,三世祖腾辉公廖、赖婆太墓地、四世祖晶上公墓地也仅有几十公里,最远的化孙公及其婆太墓地60多公里。历史文化的教育、传承,接纳,敏承公世系,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记载、祭拜,所承认的敏承公的上祖就是昊实公。2010年冬,永定县张氏祥云公的后裔,重修祥云公墓地,对上祖立碑,排位就是按照腾辉公、晶上公、昊实公、敏承公顺序。至于昊渐公,在永定县几乎无人知晓,更不用说祭拜了。

 

5、敏承公“鸭公墓”的来历。

 

根据一辈又一辈的传说,敏承公在年少的时候,经常跟同伴到金砂樟塔放养鸭子。有一日,一只鸭公死了,同伴就模仿大人做孝场事情的样子,有做“礼生”的、有做“八仙”扛棺材的;因为做孝子要哭、要跪,要拜,就没有人愿意做,由于敏承公年纪最小,无奈何,就被逼迫做了死鸭公的“孝子”。一场孝事就这样由同伴嬉闹着,把死鸭公埋葬了。次年,同伴又到樟塔放养鸭子,回想起去年埋葬鸭公的事情,就好奇、无意地把埋葬鸭公的“墓地”挖开来看看,挖着挖着,不料,一只大白鸭子飞了起来,同伴个个茫然无知,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后来,京城有官人来调查,说某月某日,有一只大白鸭,把京城屋顶的吉祥宝器撞坏了,是不祥之兆,预示朝廷将有不幸,会有人谋反朝廷:根据京城的京师占卜推测方位、距离,,这一只大白鸭就是金砂一带飞过去的,调查金砂所有的人和地名,京官查来查去,认为:“鸭公头diang diang(客家口音),不是樟塔就是黄土坑,鸭公尾xie xie(客家口音)不是黄土坑就是樟塔”。埋葬鸭公的位置,往上百来米是樟塔自然村,往下过几百米就是黄土坑自然村,从此以后,大家就认为樟塔埋葬鸭公的位置是“鸭公精”,风水宝地。出名后,你争我抢,事情闹到最后只好打官司,官府调查来龙去脉后,就判给了埋葬鸭公时做孝子的敏承公。敏承公年老逝世后,子孙就把敏承公安葬在此地,就是现在称之为的“鸭公墓”。再后来,敏承公的墓地,被官府以“会出草寇,对朝廷不利”为名,墓地的龙脉被官府派人斩断,挖出一条又长又大又深的槽沟……..

 

“鸭公墓”来历说明敏承公年少、年老逝世都在金砂,“迁移”一说,即使是有,至多也是“暂时”的居住罢了。

 

至于广东梅县松源东山村有“六世祖敏承公墓”的情况,族谱记载得很清楚,是当地的后裔为了纪念、拜祭方便,从永定金砂樟塔取去而复制的,以后又被佛坑人取去改为十八郎公开基祖。

 

 6、金砂西湖寨张姓的上祖资料。

 

 根据族谱记载,西湖寨来历上祖遗训:西湖原来本姓杨,世事分争人尽殇,留下一公大伯老,出让地基保变为张。德盛开基性秉仁,不忘姓杨尊为神;立下伯公坛一所,不先敬祖先敬神。护佑丁盛血财旺,嗣孙世代遵祖行。

 

张化孙始祖第十一世祖德盛迁往西湖寨,详细的世系是:化孙——祥云——腾辉(迁永定金砂乡)——晶上——昊实——敏承——先仪——元辅——文献(恩拔进士任陕西省凤翔府岐山县知县)——光甫(明朝初年任山西太原县经历)——德盛(迁金砂乡西湖寨)。永定县地情资料记载:八世祖元辅公或者九世祖文献公从金砂村樟塔蓉湖楼岗迁移金砂村塘背。塘背与西湖寨,山连山,田连田,水连水,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自然村,其实都连在一起。

 

7、敏承公的出生时间等记载。

 

虽然一、二版本看似具体清楚,其实都是在记载推算中出现错误,按照两个版本中相同的“元朝至治辛酉岁”,那确切的时间应该是1321年。关于许多上祖出生年份的记载,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甚至错误百出,谁都不能说谁的就是准确的,都只能作为参考。比如,在广东省韶关市有一位宗亲发来的信息,就有敏承公的修族谱的作序复印件,修族谱作序的时间是“大元至顺三年岁次辛未季秋月”即1322年,如果信息真实,那么,敏承公的出生年份至少可以再推前30年。

 

8、父亲名字不同的问题,属实正常。

 

我们客家人一代又一代的风俗、传统习惯,至今也是这样,儿子过房(继)了,出生的地方父母这边有记载,收养地方的父母当然更有记载。对于外姓人来入屋,倒没什么,族谱记载不会互相混淆,如果是本村本屋,特别是同宗同祖之间的过房(继),就容易混淆。

 

9、昊实公生敏承公的疑问。

 

假如敏承公出生的时间是1321年,昊实公出生时间是1309年,昊实公在12岁要生出儿子排在第五或者第八的敏承公,确实是不合符常理。

 

谈到“公元”问题,请大家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是1949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虽然,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之前,中国使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从很多的族谱“干支纪元法”推算“公元”,出现差错。各个朝代的历史原因,上祖妻室多、子女多,看看现在的族谱记载的上祖,几百年的时间了,那么清楚、详细、具体,具体到出生、死亡、安葬的某月某日,某时某分,真不敢相信,能有多少参考价值?

 

10、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                          

 

明朝文官父祖封赠指明朝政府以推恩的方式,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或封号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并通过诰敕、冠服、恤典,建立起受封赠者特殊的荣誉,赋予其区别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权利。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

 

六世祖敏承公是诰授朝议大夫,五世祖昊实公是诰赠朝议大夫,四世祖晶上公是诰赠中宪大夫,符合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而昊渐公和昭上公却没有被封赠的记载,这个也是很好的证明,证明敏承公的父亲、祖父不是昊渐公、昭上公,是昊实公、晶上公。

 

11、昊渐公迁移“定塔” ,葬于深塘堡。

 

“定塔”在哪里?几乎没有人知道。按照记载的年代应该是明朝的地方名称,经过几年的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好不容易才搞清楚,是在上杭县的胜运里有“定塔”,经过核实没错,就是现在的上杭县泮境乡定达村,在金砂的北部,距离60公里左右。

 

“深塘堡”又在哪里?按照明朝的名称,在上杭县溪南里,就是现在的永定县仙师乡深塘村,兰岗村的隔壁,在金砂的南部,距离5公里左右。

 

昊渐公迁移“定塔” ,距离深塘堡那么远,怎么又葬回深塘堡?昊渐公的妣赖氏十娘(有谱记载陈氏孺人)原也葬于金砂玉石场员顶上(就是现在的金砂乡下金村乌石下),昊渐公的父亲昭上公,族谱记载葬于金砂秀溪背(下金村)。广东松源宗亲(敏承公哥哥焕承公的后裔)的族谱也记载“六世祖焕承公从金砂迁广东松源”。由此可见,昊渐公的前后代都在金砂居住,迁移“定塔”可能有错或者暂时有过一段居住,不是久居。

 

12、金砂乡高峰寨腾辉公墓地脚下确实是昊实公的墓地,而不是昊渐公的墓地。

 

“昊渐,葬于深塘堡,此地失落,后招魂安葬于金砂高峰寨头丙山壬向,雄牛脱栀形,于乾隆十年乙丑岁,有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孙合修公墓。妣钟氏。”

 

“昊实葬于金砂深塘堡,于乾隆乙丑岁招魂安葬于金砂高峰寨头丙山壬向,雄牛脱栀形,有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孙合修公墓。妣钟氏。”

 

两者几乎一样的记载。上杭县张氏联谱的记载,就昊渐公的字、号、谥等都自相矛盾,有记载千一郎,又记载千三郎,既是昊渐公又不是昊渐公,到底认定哪一个?

 

 2011818,我再到高峰寨认真查看,确实只有三世祖腾辉公、五世昊实公上祖墓地,根本没有五世昊渐公祖墓地。而且三世祖腾辉公和五世祖昊实公的墓地,重修的时间是同年。

 

五世祖昊实公墓碑的全文如下:

 

“乾隆乙丑岁仲夏月重修吉旦

 

清河(篆体字)   诰赠五世祖考中宪大夫千三郎张公墓

 

百二、三、四、五、六郎公嗣孙重修”。

 

“千三郎”,不就是昊实、治珠吗?一点不错。

 

:接续,继承,过继。“嗣孙”: 谓承嗣的子孙。

 

凡是都得讲证据。乾隆乙丑岁(1745年)重修,那么早的碑文记录,既是书证也是物证 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吧.

 

如果昊实公不是“百二、三、四、五、六郎”的祖父,有什么理由去给昊实公立碑?至于昊实公的墓碑没有“百一郎(先传公)、百七郎(先俸公)的落名,传说号很多,比如:百一郎(先传公)为了打官司,卖光了田地,在最早给昊实公做墓的时候,没有参加等等。我认为,比较有理由推理的应该是百一郎(先传公)迁移到上杭县的九州坑,百七郎(先俸公)迁移到上杭县的太拔,他们的后裔又各自再迁移,联系不上,可能没有参加昊实公做墓,故没有落名。而百二、三、四、五、六郎及其子孙都在金砂及其周边。所以,从此以后一次次重修昊实公墓,就按照最早给昊实公做墓时的落名刻碑。

 

四、综合分析,个人观点。

 

综上所述,关于敏承公身世问题,我个人观点认为:

 

  1、敏承公、昊实公、晶上公相互之间的关系紧密牵连,十分清楚、明确;人、事件等等都与金砂关联着。

 

2、如果从现在一般认为的昊实公出生年份,昊实公12岁是生不出敏承公,应该认定真正生敏承公的是昊渐公,不大可能是昊实公,昊渐公生的5个儿子,从万一郎到万五郎,清清楚楚。

 

3、按照昊实公的年纪和对儿子取名顺序,可能是昊实公生了前面7个子女没有成活或者夭折了,就把昊渐公排在第五的儿子敏承公过房过来做儿子,既考虑那边的排序五、也考虑自己这边的排序八,谥为“五八郎”;敏承公过房来后招来的弟弟“五九郎”才是昊实公所生,如果这样的话,昊实公应该是敏承公的养父。历朝历代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是养为大,生为次,故当时的朝廷根据敏承公的诰授朝议大夫官阶,没有封赠给昊渐公和昭上公,而封赠给四世祖晶上公和五世祖昊实公,也有符合我们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4、如果这样判断成立,宗亲们认同,那么,族谱的记载,昊渐公那边记载敏承公应该加以注明“过房(继)”,昊实公这边记载敏承公应该加以注明为“立子”;至于敏承公的其他4个兄弟,昊实公这边则不能记载。

 

5、既然成为了过房事实,那么,根据我们客家人的传统风俗习惯,敏承公也就按照昊实公这个宗脉继承,承上启下。所以,才出现在永定县敏承公原来居住地的后裔,只承认昊实公,祭拜昊实公。

 

敏承公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几百年来,受社会动荡,朝代更迭,信息闭塞,沟通不畅,为了生存,四处迁移等,客观因素造成各地各自的记载、传承,出现差异,现在一下子想还原600多年前敏承公身世客观、真实的历史,肯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提出的上述疑问、说明、观点,尽管肤浅,不成熟,或者说一厢情愿,就是想引出宗亲们来争辩,以求争辩出新线索 新观点,达到初探之目的---统一认识。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zhxp0597@163.com  QQ418249322   手机:13860282102

 

0% (0)
0% (0)

相关阅读:

    没有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