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整理收藏 |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风物 - 正文

金丰明珠 —— 平水坑

来源:fjydzs | 作者:张氏网 | 发布时间:2014-06-15 | 栏目:古籍风物 |
内容导读:金丰明珠 —— 平水坑 张太添  张秉锋              几度迁徙  源远流长   “筀竹当风白叶吹落平水,湖坑崩坎乱石抛出大溪”。此乃清代大溪巫姓翰林根据金丰片八个地方名串联而成的对子。对

金丰明珠 —— 平水坑

张太添  张秉锋

            

几度迁徙  源远流长

 

“筀竹当风白叶吹落平水,湖坑崩坎乱石抛出大溪”。此乃清代大溪巫姓翰林根据金丰片八个地方名串联而成的对子。对子中的“平水”,即平水坑,永定著名五坑之一。平水坑位于金丰大山西麓,地处城关、湖雷、下洋三地的中心地带,离县城14公里。从14世纪开居到现在,已有500多年历史。张氏祖先挥公,乃黄帝第五子,因始造弓矢,官名弓正,人称弓长,故其子孙以张为姓。张姓发源于冀州。唐代名相张九龄第十六世裔化孙公(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官任汀州知府)由河南开封迁入上杭开居,成为一世祖。张化孙第八世裔千五郎公文绍又从上杭迁至永邑东郊铁坑定居,另起为一世,其第六代孙法英公、法俊公兄弟,又从铁坑迁至平水坑火烧塘开居至今。

 

山清水秀  物产富饶

 

平水坑,四面环山,林木苍翠,山青水秀,物产富饶。堪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相媲美。从外地进入平水坑,要翻山越岭,在崇山峻岭中穿梭,仿佛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中徜徉。村两旁是茂密的森林,历来以盛产毛竹著称。法英公、法俊公兄弟,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遂由城郊铁坑迁至平水坑,初来乍到,他们搭起竹寮,一边垦荒,一边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竹麻纸生产。这种土纸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吸水性能好,可用来写字、包装之用,同时还是上乘的卫生用纸。由于纸质好,很快在县城、湖雷、下洋等墟场畅销一空,比邻的广东大埔、潮汕一带客商也纷至沓来采购。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走出家门,穿梭于广东、福建二地,做起了土纸生意,一时“平水纸贵”。这些客商在做纸生意的同时,又从广东南雄、南海、广西、云南等地引进烟草种植、经营,生意日渐红火,至今仍有一座“洪源楼”被称为“烟棚楼”,因为这里当年曾是有名的烟丝制作基地。竹麻纸和烟叶二大支柱产业带动了平水坑的经济,由于有了自已的品牌,形成了规模,有不少农户都有操纸(造纸)的纸寮(作坊),直到七十年代末,还有几户人家从事竹麻纸生产,至今仍保存了整套操纸工具。

 

崇尚文明  蔚然成风

 

平水坑是个文化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一走进平水坑这个古老的村庄,便会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心铺设的石砌古道、别具一格的古代凉亭、错落有致的土楼群落,成为平水坑一道亮丽的风景。平水坑人的文化素养,最好的见证莫过于村口一座名为“冠履亭”的两副对联:其一曰,“冠未弹忙行什么,履当纳小憩何妨” 。二曰“冠盖往来留客座,履祺安去祝君行” 。意在告诫人们:倘若衣冠尚末整理,最好别急于走进这个村庄。足见先辈对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的重视。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外村的富豪,来平水坑相亲,自恃家庭、相貌都与众不同,满以为女方会一见钟情,这门亲事十拿九稳,岂料事与愿违,扫兴而归。后来一打听,才知平水坑人看不惯他那盛气凌人的架势和粗鲁鄙俗的谈吐,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足见平水坑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尚。

 

古代土楼  建筑奇特

 

平水坑由内坑、外坑二个行政村组成,现有人口(含旅居外地宗亲)约六千余人,除几家异姓外,均为同宗,从村头至村尾五公里,房屋大都建在平水坑狭长的溪流两旁。八十年代前清一色全是土楼,大都建于明清两代。以方楼居多。其中,以“源”字命名的就有水源楼、长源楼、广源楼、本源楼、洪源楼、远源楼、裕源楼等。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最有特色的当属长源楼和土楼岗。长源楼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一座主楼、二座横楼、一个官厅(肯构堂)组成,共有房屋72间,设有内、外二个大门,内大门朝南,外大门朝西,外大门的花岗岩石门柱上镌刻着由永定县原知县长卢秉芳手书的对联“唐相勋名千秋古鑑,留矦经济一卷兵书” 。一踏进外大门,便可看见一个空旷的大坪,地面用石块铺成,外围砌有1.5米高的三合土围墙。主楼分三堂,中间设中厅,用青砖砌成的围墙隔着,既相对独立,又有小门与两侧房间沟通,厅顶及回廊上雕有各种镂空图案,都用朱红油漆过面,端庄典雅。

长源楼最具特色的,当属位于主楼西侧,与主楼平齐的官厅,官厅长30米,宽25米,由大门、天井、正厅三部分构成,正厅供奉有黄帝、挥公、九龄公(唐代名相)的画像,大门两侧,刻着光绪十三年由二十五世蕴石公(光绪年间贡生)手书的一副对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官厅主要供招待有身份的嘉宾及重大的婚丧喜庆之用。官厅宽敞明亮,可摆十几桌洒席。正厅两侧的二根木柱上,也刻着蕴石公书写的对联“承先祖之鸿图廿年来始觉庭阶克复,啟后人之鲤对一门内惟期诗礼相传”官厅的装饰颇为别致,天井砌有一米见方的花池,屋顶的天花板及梁枋上精雕细刻着各式各样的花鸟草虫,全用朱漆油刷。显得富丽堂皇。

平水坑还有一座古老的土楼——土楼岗,该楼位于平水中心小学对面的山坡上,是一座典型的台阶式院落,远看颇像西藏的布达拉宫,从基础到后花栏坎共砌了十七层台阶,落差达75米。这些台阶全由大石块堆砌而成,最大的足有二三千斤重,尽管落差如此之大,但建筑师们硬是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筑就了一个巨大的平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楼除了在不同高度上建了28间楼房外,还设计了一个古朴华丽的大厅,大厅长12米,深10米,地板用三合土夯成,大厅的横梁及横匾全都雕龙画凤,油漆镀金,耗资之多,工程之大,令人咋舌。由于楼中主人早已搬迁,现已倒塌,但从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石阶上,还可看到当年这座土楼宏大的规模。
 

宗祠祖庙  金碧辉煌

 

“衍庆堂”是内坑、外坑(此外还有外迁湖雷乡的水竹里及陈东乡的上张屋)四个自然村共有的宗祠。“衍庆堂”与下洋中坑的胡氏宗祠堪称姐妹祠:同一个先生师傅,同样的造形格局,是一座古老而又神奇的建筑,在全县颇有名气。衍庆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辛酉岁(1561年),历经整整一百年后,到清朝顺治十八年辛丑岁(1661年)再次改建,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1779年),宗祠又走过118载后再次重修。乾隆五十五年庚戍岁(1790年),宗祠突遭火毁 ,中厅化为平地,遂又派款重修,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残部路过,祖祠又遭破坏,二年后(1867年)遭遇特大风雨,后花栏坎大树被风吹折,压崩横屋,二次破坏均得及时修复。1928年五月,因社会动荡,衍庆堂再遭人为火毁,由于当时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直到1947年才第六次重修。

历经二度火毁,六次重修后的衍庆堂再次走过60年风雨的历程后,公元2007年,由热心族裔捐资三十余万元,从漳州请来古建筑工程队,对衍庆堂进行了彻底的修复,如今的衍庆堂可谓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屋顶龙飞凤舞,厅壁诗画交错,檐雕龙凤、人物栩栩如生,池塘锦鳞游泳,与四周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幽静中蕴含着古色古香,令人叹为观止。

衍庆堂座落在平水坑最大的蓄德楼北侧,座北朝南,背靠作峰岽,前面环绕着一条肚兜形的小溪,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衍庆堂建筑规模宏大,设计施工精巧,整座祠堂由大厅、厢房、阁楼三大部分构成。大门朝东,一进大门,便可看见正门花岗岩石门框上刻着二副对联:“清河昭圣瑞,平水起文澜”“岂必履秋霜春雨,始感怀木本水源”。跨进大门,是花岗岩石铺设的天井。站在天井,仰望大厅,一块朱红牌匾便映入眼帘,由知名人士张立先生手书的“衍庆堂”三个镏金大字赫然醒目。原匾是由抗日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将军亲笔题字,后年久损坏,于2006年重新制作。正厅两旁诗画交错,色彩绚丽,相映成趣。整个祠堂的屋顶全用琉璃瓦铺盖,屋脊上雕有双龙双凤,喻龙凤呈祥。天井的前面是前堂,地面比天井低60公分,前堂屋顶,塑有一排彩色瓷雕,古代将士身披盔甲、手执长矛大刀,骑着战马,一副跃跃欲试的姿态,形象逼真,造型生动,仿佛把人们带回昔日祖先与敌寇浴血奋战的古战场,祠堂前面分别有两口长25米、宽7米的椭圆形池塘,塘水清澈见底,两口鱼塘的唇边上各矗立着十五根象征历代祖先功名的石制桅杆,每根石桅杆都记载着主人的官衔及品位,遗憾的是,这些石桅杆在文革期间被糟踏得所剩无几。
 
 

百年名校  桃李飘香

 

提起平水坑,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平水坑那座古老的学堂。平水坑之所以人才辈出,缘于历代祖宗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上世纪初,内坑就有一所规模不小的私塾,有三个班六十余个学生,在宗祠左侧(古称神厂)的几间屋里办学。二十年代中期,学生人数急增,由张湘兴、张洪芬几位热心人士牵头,用十七世祖华宇公就开始积蓄的“蒸尝”钱(把田租给农户收取的租金)筹建小学,1927年正式落成开学,最先命名为开平小学,后改为平水小学,据今年94岁的张仰文老人回忆,开平小学在创办初期开设一到八年级八个班,为八年一贯制。由于当时附近村庄均没有学校,学生数逐年增加,后经三次改建,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也随之扩大。鼎盛时期教师就有十余人,学生三百余人。三十年代初被纳入公办小学,正式定名“平水中心小学”,四十年代,时任国民政府县长的赖作梁还亲自为学校校名题字。平水中心小学自创办以来,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凡在学校就读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并提供住宿,费用由“蒸尝”基金支付。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末。更令人称奇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会话,张仰文老人在与笔者交谈时,还饶有兴趣地说了几句英语。有的学生后来成了翻译,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的张介兴便是其中的一个。第三个特点是,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据离休教师廖彩芳老师(其1943年在平水中心小学读书)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的张宽兴老师就现身说法,以自已被日寇飞机的机枪射伤的亲身经历(其时偕夫人唐葆华刚从广州回家乡任教),陈诗文老师以自已家乡汕头沦陷,老百姓惨遭日军血腥镇压及残酷蹂躏的事实,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唐葆华、张仰荣老师还教唱了诸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怨》等抗日救亡歌曲。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第四任校长,蔡仕仁(广东人),是的地下党员,后来在广东被反动派逮埔,英勇就义。平水坑中心小学自创办以来,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在这里担任校长或教师,如曾任永定县参议长、县教育局长的张笏初,原《广州日报》资深编辑主住张宽兴及夫人唐葆华,永定县教育局现任党委书记张仰桢等。

曾就读或毕业于平水中心小学的知名人士更是不胜枚举:如广州邮电总局原局长张权邦;曾任大田县县长的张炳光;原黄埔军校毕业生张烈光;民国时曾任广东省钱粮厅厅长、专员的张卓兴;大连工学院教授张振邦;北京工学院教授张惠;广州市空军医院教授张惠珊;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张铁翼;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张善志;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张斯成;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财政局原局长(正处级)人民大学毕业生张初胜;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庭原庭长张梦达(正处级),香港《经济导报》总经理张灵峰;曾任贵州省政协委员的工程师张继泽等。

 

人杰地灵  英才荟萃

 

平水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朝乾隆至光绪160多年间,先辈考取功名封授官职的就达160多人,其中第二十世荆山公(字珩玉)讳楚秀郡庠生,选入国子监肄业,例授州司马;二十二世仰成公(字兆煌)讳光远岁进士;二十二世茂忠公(字兆炳)讳达三诰赠昭武都尉,恩赐登仕郎,敕赠直隶州同、布政司经厅,布政悟理问;二十三世志英公(字龙应)诰封奉政大夫,直隶州司马,朝议大夫,恩赐登仕郎;二十三世志雄公(字凤应),诰封布政司理问,诏武大夫;二十四世千药公(字继官)讳维藩号锡宽直隶州司马,诰封奉政大夫子;二十四世有生公(字林官),诰封兰翎五品;二十四世希桥公(字沐官),诰封朝议大夫;二十五世颐生公(字董生),兰翎五品;二十五世卿公(字长生),讳义恭道光岁进士,第三名邑庠生;二十五世元卿公(字月生),讳国超,嘉应州右堂护理,平远县正堂,广东巡检。另有被授予军功五品、六品4人,翰林院侍诏5人,取得科考邑庠生前10名的4人,在县级政府内任职的官员23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代,平水坑的人才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旅外知名人士经查对核实的有:张始昌,台湾荣民总医院专家;张新峰, 原香港《文汇报》总经理;张灵峰,企业家;张南峰,博士,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张继滋,大学生,香港企业家;张奇峰,北京机电学院毕业,高级工程师;张高峰,中国航空学院毕业,高级机械师、香港报社编辑;张惠峰,香港中国新闻社编辑,驻台办主任;张初辉,香港《文汇报》财务部客户主任、永靖同乡会副理事长;还有已定居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平水坑籍人士已逾千人。

在内地任职的有: 广州市越秀区区委副书记张继强;张继高,广东南雄市烟草局原副局长、副处级(此烟草局是处级单位);福建省教育厅文体处处长张海明(正处级);龙岩市煤碳管理局局长张少华(副处级);龙岩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张锦伟(副处级);龙岩市农业局张锦仙(女,副处级)。另外,已取得高级职称的50余人,现任或曾任科级的干部20余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80余人。

清朝末年至今,平水坑知名人士中较特出的有:

张笏初,清光绪辛卯科进士,甲午科考第八名。曾任县教育局长、教育会长、劝学所长,张笏初酷爱文学,擅长诗文,那时,很多有身份的人都请他题诗作赋,白叶凹的神庙凉亭(该凉亭系金丰片通往县城必经之处)上就有他的题壁:“邻家姐妹喜相邀,一路歌声唱采樵,今日采樵明日卖,嫁郎贫苦舌休哓”。“此邦人士耐辛勤,说与人间仔细闻,侬自负薪郎力稼,个个辛苦要平分”。“一年四季易循环,春夏忙时秋暂闲,直到三冬无个事,凝椿专待远人还”。“侬家清淡住龙岗,日出河干自浣裳,最怕夜深眠不得,含情灯下绣鸳鸯”。张笏初虽属上层人士,却很体谅贫民百姓的疾苦,故深得人们的拥戴。

张寿宗,号海岑,为一代名医。清光绪例授大学生,少时为家计所迫,曾为人师,在乡间设馆教学,兼修医术,后来医术精湛,医道声名传遍永定、广东。慕名前来求诊者络绎不绝,因经常远途出诊,家中曾养马代步,及至年事稍高,常有异地他乡患者雇轿子前来请他出诊,颇为世人称道。张寿宗才华横溢、精通诗文,有次出诊古洋时,触景生情, 即作诗二首,至今仍然保留:“陇头朝雨小如烟,村妇忙秋正插田,料得儿童知学稼,往来跟着阿娘边。”“几树蝉声噪日斜,炊烟四起野人家,老渔未有钱沽酒,犹自溪头网浪花”;寿宗公不但医术高超,书法亦闻名于世,时有外人请他为楼房、祠庙、凉亭题字。祖祠衍庆堂的中厅至今仍留着他老人家的墨宝。

张壮飞,又名张问仁,1901年出生,1925年以来,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他应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部邀请,到福州《革命人民日报》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星华日用品报》、《越南日报》、《珠江日报》的编辑工作。1946年,他在马来亚槟城《商业日报》、《中华日报》担任主笔,在《星槟日报》担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华南局介绍,回到国内。曾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工作,任科长、福州市侨联会副主席,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副社长等职。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福建支部临时工委会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顾问。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

张问强,1906年出生,1926年毕业于厦门集美中学。同年10月北伐军进入福建,协助家乡造纸工人组织造纸业工会。1933年由当时任汕头《星华日报》总编辑的胞兄张壮飞介绍进入报社任编辑,主编副刊“流星”,经常刊登进步文艺作品及进步人士的文章,并以编辑的身份写社论。抗日战争期间,他主张积极抗日,痛斥时弊,发表了很多社论,宣传抗日救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星华日报》被誉为“华南最优秀的报纸”,后任该报刊编辑主任,继而任主笔。19428月任梅县《汕报》总编辑。常用“飞晋”这个笔名发表国际评论,赢得读者和新闻界同仁的好评,后来《汕报》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粤东地区唯一进步的报纸。1945年,他任《闽西日报》主笔兼龙岩师范学校教师,同年7月在龙岩被捕入狱(国民党特务怀疑他是共产党),10月被保释放回龙岩任《闽西日报》主笔,直到19466月任南方大学校刊总编辑,后又奉调香港先后任《周末报》、《循环日报》、《正午报》、《东方夜报》总编辑、主笔、总理事长。1974年担任香港《文汇报》顾问。张问强一生,特别关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虽然收入不丰,但他节衣缩食,为闽西大学、永定一中、古竹中学捐款,为永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尽的贡献。他是一个优秀的新闻战士,杰出的爱国华侨。在他晚年时期,还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连续任香港福建同乡会理事长(笔名张思捷)、监事长和永远名誉会长。

张向明,原名张佳兴,19383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12月在陕北公学分校调入中央青训班速记班和中央组训班学习。 1939年分配到新四军第六支队,到豫皖苏边区厦邑县《复声报》任编辑、厦永砀中心县委秘书、科长、五区区委书记。边区部队撤退皖东北后,调四师锄奸部任秘书、科长。日本投降后,任宿西县公安局局长。1946年豫皖苏军区成立,任军区政治部干部。1948年任18军保卫科长、副部长。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1952,张向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社会部副部长。1953年后历任中共西藏工委政研室副主任、工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委宣传部代副部长、工委副秘书长等职。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历任秘书长、常委、副书记等职。1984年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正部级)。19909月离休。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主义战士,党的杰出民族工作者。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为祖国边疆的和平与安全稳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4年入选《开国将士风云录》。

张立,原名张仰燕,(其父张宽兴,又名张问真,乃广东新闻界资深主任编辑,母亲唐葆华,是一个知名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内及港澳台新闻、文化、经济界颇有影响的人物。6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香港《中报》、《信报》、亚州电视等报刊、电视台及广州珠江电视台担任专栏作家和栏目主持人。1982924日,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次会唔,张立作为香港新闻界特派首席记者,于当天向香港《信报》发回《1997年中国铁定收回香港》的独家新闻稿,这一条爆炸性新闻的真实性第二天得到了官方证实。张立也因此被认定为第一个向世界发表“1997年中国政府铁定收回香港主权”这一独家新闻稿的记者。他所著的《商心国是》、《九七见证》、《苍山如海》、《钱眼观禅》、《逆境求存》等书,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张立在撰写专栏的同时,还在证券、房地产、石油、新闻媒体等领域纵横驰骋,他在生意场上颇有收获之时,积极做了不少学术文化方面的促进工作。张立在“平常谈”电视专栏中一再讲到放下包袱与执着,这正是他的悟道之处。他在香港,被誉为是一位长论证、善思辨、有文采、契禅机的投资家,金融家,他的创举深受仁人志士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他是一位集成功商人与香江健笔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近廿年来,张立先生为家乡修建学校、敬老院、架高压电线、修公路、宗祠等公益事业,已先后捐资近百万元。在家乡享有崇高威望。

平水坑,这颗昔日金丰山麓璀璨的明珠,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正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块沉淀了五百年祖先灿烂文化的土地,正向世人展示它神奇的魅力:由旅港宗亲张立先生独资捐建的花园式学校,内地投资商创办的现代化茶场,碧绿的山川,茂密的森林,苍翠的毛竹,宽敞的水泥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目光。

 

                                 

附:文中相关资料承蒙张昌平、张仰文、张仰桢、张焕翼、张万平、张灿隆、张智兴、廖彩芳等提供,谨表谢意!

 

                            

              

0% (0)
0% (0)

相关阅读:

    没有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