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翰林张鸿远与“道全堂”
在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岭东村张氏宗祠“僾敬堂”里悬挂着一块钦点翰林牌匾,成为点缀在这座宗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这是该村第十九世裔孙张鸿远弘扬祖德,光耀祖宗的见证,也是该村张氏子孙引以为骄傲的物证,成为该村文化教育事业传承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据《永定田地岭东张氏族谱》(1993年重修)记载,张清祺,字鸿远,本村十九世裔孙衣,清咸丰年间钦点翰林院,曾任山西、陕西道监察御史。另据郑州日报载,张鸿远(1824~1883),字子骏,河南省中牟县城关北街人,祖籍福建永定,其祖父秉勤,字龙应,于清中业由福建永定县培丰镇岭东村迁往中牟。
据有关资料,“道全堂”商号,是清朝晚期至民国年间中牟县城内一家势力强盛,富甲一方的大商号,其发迹充满传奇色彩。
“道全堂”的创始人张秉勤,字龙应,原籍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岭东村。清乾隆年间,携家落户中牟县城东大街。其初只靠担挑经营一些小生活用品,走街串巷,维持生计。因张家能吃苦耐劳,待人谦和,又精通经营之道,只几年功夫,有了一些节余。他在城东大街路北临街买了一处宅基,继而又建成了前店后宅,店名命名“道全堂”,开始坐铺生意经营。
传说,“道全堂”后来请了看地先儿看风水,看地先儿说这是一块“大雁地”,雁头伸向南湖,再翅为东、西大街,尾靠牟山,是风水宝地,今后人财两旺。话说来凑巧,一天傍晚,来了两位商家,两匹马驮着箱子,客人说:“天色很晚,也找不到旅店,掌柜是否能行个方便,让在此住一宿。” 伙计禀告掌柜,老东家传话,留客并好好招待。两客人将所携物品遂卸下账房。第二天两客商临走时交代,因马有疾,物品已不能带走,暂寄此处,过几天再来取,说罢扬长而去。等了一月、俩月、半年、一年,仍不见取物之人踪影,掌柜让人把所存箱子打开看是何物,打开一看,众人大吃一惊,满满四箱尽装金子、元宝和宝物。心想如此贵重财物为何没人来取?遂将此物存入密库加锁严管。又等了一年多仍未有人来取。这时张家逐步将此物出手,扩大宅院和“道全堂”商号的经营范围。只数年光景,道全堂及其宅院就占地数十亩,房舍五百余间,院接院、群楼相通,楼瓦雪片,铺舍豪华。增加商号领事掌柜、账房先生、徒工、内宅管家、佣仆人达30多人,聘用肖、陈两精通商道领事,于本商号经办干果行、洋行、当铺、日杂、药店、钱庄等多项实业,首先在开封城设立“道全堂”分号。另外开始走外庄,打开郑州、许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大商埠的经营通道。
张秉勤孙张鸿远幼年好学,天资聪颖,于清咸丰辛亥(1851年)中举,河南乡试第一名(解元),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三年会试,协同主考官阅卷。光绪六年补陕西道监察御史,次年转道台。光绪八年,顺天乡试,充任监试官,其间不分昼夜稽查,积劳成疾,年五十余岁竟中风患疾,遂向朝廷告退,回归故里养疴家居。
张鸿远归家后,多方联络成立“敬节会”救助贫困孤寡老人。捐巨资兴水利捍水患。又创立“文社”,犹喜奖掖后进,对晚辈常以自己敦厚品德相勉励。光绪九年(1883),张鸿远卒于故里,年六十岁。
1938年6月黄河决口,中牟县城北半壁没于水,张家后宅也在其中。当时众人谣传:“张宅雁地失去雁尾,户该败啦。”后来日军攻进县城,实行残暴的“三光政策”,从此昔日富商张道全彻底败落,余眷迁往开封城里定居。
时光飞转,尽管自张秉勤始离乡创业开基之后,也许他们子孙包括张鸿远等再也没有回到故土,但他们弘扬岭东张氏一族勤劳俭朴、坚忍不拔、诚实守信、乐施好善的可贵品质和家族风范,在异乡打拼创业,书写辉煌,争取荣耀,也为故乡--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岭东村张氏一族树立了仰之弥高的榜样,激励着该村张氏一族世世代代砥砺奋进,开创宏基,造福社会。(本网)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张氏源流——历代名人(46650次)
- 张氏源流——迁徙分布(29301次)
- 永定县培丰镇张氏源流(23669次)
- 张氏源流——字辈排行(18344次)
- 关于张化孙始祖六世祖(16013次)
- 张祥云墓(14817次)
- 金丰明珠 —— 平水坑(10476次)